2007年6月2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锁定我国第一起“民告官”案 再现官民对薄公堂的历史画面
《家在东魁河畔》聚焦苍南
本报首席记者 陈卓 文/摄

  一位老农拿着水烟筒站在了原告席,一位县长倍感压力却仍勇敢地走上了被告席……
  这场19年前,曾经轰动全国的官司,如今有人决定用胶片从旁观者的视角再度重现。6月25日,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鼎伦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家在东魁河畔》在苍南县舥艚镇开机,它将聚焦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起民告官案件。正是那场当年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记住了一名时年60岁的老人包郑照,也记住了与这个案件相关的许多人。

  旁听证被黑市爆炒到200元一张
  听说要重温19年前的那段历史,当年原告的代理律师、现任浙江初阳律师事务所主任楼献抱出了厚厚几叠材料。
  那是19年来悉心保存的材料,从出庭通知书、代理词、判决书,到媒体报道、相关论文以及各个阶段的照片。当年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代理了这个案子,没想到这次特殊的经历却成了一份永久的心灵财富。
  讲述的过程,同样也是回忆的重演。每一次,他都能身临其境,每一次,他都再次感动。
  1985年,农民包郑照经镇城建办批准,建造了3间3层的楼房。1987年7月4日,县里认为包家的房子建在防洪堤上,将包家已竣工落成的楼房炸去一部分。同年7月15日,包郑照分别向苍南县法院和温州市中级法院起诉苍南县政府,要求经济赔偿。由于当时没有行政诉讼法,两级法院均没有受理。
  1988年2月,经过多方努力,省高级法院指定温州市中院受理此案。
  顿时,苍南这个不足四万人口的小镇,引来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当时,温州中院把开庭地点从原定只有450个座位的苍南县法院移到了有1000多个座位的影剧院。”楼献回忆说。但这仍不能满足要求。
  从大清早开始,就有无数人涌向那里。开庭后,剧院门口仍然聚集着200多名没有“门票”即(旁听证)的群众。据说,当时甚至有人愿意出200元买一张“门票”。
  包郑照拿着水烟筒走上了原告席。
  县长黄德余最终力排众议,走上了被告席。
  在法庭辩论阶段,作为原告的诉讼代理人,楼献发表了长达3万字的代理词。被告方县政府的诉讼代理人也发表了长达16页的代理词。
  楼献说,当时因为情不自禁,他在读到最后一段代理词时已泪流满面。
  当年8月,一审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12月,二审作出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案件的巨大“冲击波”将一直延续
  包郑照因与县长对簿公堂而一举成名,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在利益,然而他在现代中国法制建设上的地位和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包郑照的官司虽然输了,但他的举动却促进了原本无法可依的“民告官”的立法。案件结束后不到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施行。
  公开审理的时候,全国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媒体都来了。新闻界对法庭公开审理进行采访,对审理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也为这段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当时的《法制日报》专门刊发了《告政府实为文明之举》的文章。《当代》杂志也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记录这场官司,取名为《“公堂”上的平等较量——新中国首例民告官案始末》。
  楼献说,就在此案结束后不久,一名德国博士生专程赶到杭州与他交流,因为博士生已经准备将此案作为其论文探讨的内容。
  自2006年10月起,省律师协会开展了向全省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征集评选省“在推进民主与法制发展中最有影响的十大案例”活动。上个月,省律师协会公布了经过层层筛选并由评审专家初步评出的20个案例,此案位列其中。介绍中,对其“影响力”的评价有这样一段话:
  “民告官”在行政权力极其强大的环境中是艰难的过程,特别是在还没有行政诉讼法的年代,本案更体现了当事人和律师敢于维权的勇气。该案的诉讼结果或许已被人淡忘,但该案的诉讼过程唤醒了亿万农民的法制意识,催生了《行政诉讼法》。本案被誉为全国一届人大至九届人大50年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丰碑”。
  2001年12月4日新宪法颁布20周年纪念日,包郑照老人作为“民告官”第一案的代表,来到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现场说法。他还要求子女多学习法律知识,他的法制意识也深深地影响了后辈,大孙女后来考上了法律系,小孙子取了个纪念当年那场官司的特殊名字“包诉讼”。
  2002年10月15日,包郑照老人因病逝世。媒体对这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老人给予了高规格的关注和评价。
  这场官司还入选了我省的思想政治课本,在《法逢盛世——三个律师的故事》中的一则,题目就叫《一场虽输实“赢”的官司》。

  县长与老汉历史性的握手将展现银幕
  据了解,电影《家在东魁河畔》的拍摄场地分别设在灵溪、龙港、金乡等地,目前正在苍南舥艚搭起场景,该片全部采用温州本土演员演出。影片审查完毕后,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同时该片将作为2007年“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献礼片。
  “那时我还在上高中,这个案子当时非常轰动,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作为电影《家在东魁河畔》的编剧,温州本地人倪维行对之有着特殊的情结。
  正是因为这种深刻,多年后,当中影公司打算在温州拍一部农民题材的影片时,倪维行脱口而出推荐的就是这个案子。“我觉得没有比它更适合的了!”
  没想到,对方立刻拍板——就是它了。
  倪维行说,电影的整个故事以此案为核心,主要表现一位农民、一个家庭在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中的命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与官的关系。
  “包郑照老人的家人我都去采访过,现在看来,他们都还比较平静。黄县长后来调到市里工作,曾任温州市纪委书记、温州市委秘书长、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已退休。”剧本在扎实的采访后不久就拿了出来。
  修改却一直在进行。去年年底,剧本研讨会召开,几乎当时参与的相关人员都来了。“他们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我们都悉数记下。之后,我们对剧本作了整体修改。”
  包郑照的儿子也参加了那场研讨会。“他说,至于那场关系的输赢,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能够把当年那件事的核心再现出来,让更多的人重温或者更深了解,才是支持我们把它搬上屏幕的理由。”倪维行对他的这番话很是感动。
  其中一次修改,还源于楼献的建议。
  原来的剧本讲的是老汉在法院开庭前一夜,犹豫到底去不去参加第二天的庭审,结果是黄县长出面劝说老汉出庭。
  楼献说,其实老汉始终坚持起诉,从未动摇过,而且当时有一种“赤脚不怕穿鞋的”的倔劲;而这种“炸开了锅”的惊人之举,在当时几乎不为任何人所理解,包括即将应诉的县长,所以不可能反过来劝说。
  倪维行深感有理。
  据了解,当年包郑照拿着水烟筒走上了原告席的情景将再现在影片中。
  让包家一家人最难忘的那个场景也将在影片中再现:休庭的时候,黄县长专门走过来,朝包郑照伸出了手,包老汉迟疑了一下,握住了县长的手。
  当时黄县长说,不管官司最后怎么判,你们都是苍南的公民,以后有什么困难,照样可以到县里来找我们!至今,两家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这实在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这个案子所产生的意义远远超过这起案子本身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人们的。